纪录片《家乡的味道》第三季摄制组走进张家口沽源县

2389
发表时间:2021-09-02 13:33作者:李静雯来源:东骥传媒

摘要:金秋十月,河北大地到处充斥着丰收的喜悦。但是今年气候的异常使得张家口沽源县南滩村莜麦收割不得不推迟。坝上的气温已低至零下3度,但纪录片《家乡的味道》第三季摄制组依旧选择继续前行。

    时光飞逝,纪录片进入最后冲刺拍摄

DSC08049.jpg

2020年6月21日,由原系列纪录片《家乡的味道》总导演张晓东发起,河北东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系列纪录片《家乡的味道》第三季正式启动。纪录片拍摄已有一年半时间,项目也在不断推进。据获悉,纪录片《家乡的味道》第三季摄制组历经张家口、沧州、秦皇岛、承德、唐山等地,已调研拍摄十二位主人公。食物的时节性敦促着摄制组继续前行。

DSC07843.jpg



时节不等人,摄制组冒雨前行

2021年10月9日上午,调研组得知主人公在10号收割莜麦,全体成员立马进入紧急“备战”状态,短短一个小时,整装待发。冒雨前行,驱车前往557公里外的沽源县,只为追赶食物的时节性。从调研团队了解到,沽源莜面这个故事,从去年11月份一直跟到现在,不论是对于联系人还是整个团队来说,他们都充满了期待。去年与秋收的拍摄档期冲突,此次拍摄一方面是为了摄制组弥补心中的遗憾,另一方面对于莜面的钟爱,促使着摄制团队连夜驱车赶往目的地。

莜麦背后的人情世故

DSC08087.jpg

今年的寒潮似乎比往年来得早了一些,尤其是对于坝上部分地区的农作物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。对于庄稼人来说,最期盼的事莫过于秋收,一年的收成全靠地里的庄稼。从当地居民口中得知今年莜麦的产量并不好,多雨的天气是主要原因。

夏奶奶,一位73岁的老人,对莜面有着特殊的情感。每年收割回来莜麦,夏奶奶总会做些莜面来慰藉自己。每一位坝上人对莜面的制作信手拈来,莜面的做法也各有千秋,有几十种不同的制作方法,莜面窝窝、莜面鱼鱼、莜面卷等形态各异。一个人的胃是对母亲的执著纪念、一个民族的胃是对土地的无尽缅怀。家的味道藏在记忆的最深处,无论多久它都不曾褪色。味道,这是来自天地自然的赐予。
山珍海味再好吃,也抵不过一碗妈妈的味道。夏奶奶用最家常的莜面养大了三个孩子,如今虽然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生活,但每每做莜面,总能在夏奶奶脸上看到幸福的笑容。人们对于事物的偏嗜,多半有记忆与习惯的导引,小时候吃过,种下了“因”,忘却就不易了,而此种记忆与故乡脱不开关系,在生你养你的地方开花,于异地结出“果”子来。

莜麦的传奇“人生”DSC07866.jpg

莜面是中华民族食谱中**的“三熟”食品。

一生一熟:莜麦收割下来,拉到场上脱粒,脱下来的籽粒自然是生的,不能吃。这就是“一生”。要将莜麦磨成粉,须先将麦粒炒熟。支一口大铁锅,将脱好的莜麦倒入锅内,下架文火,用锅铲徐徐翻动,等到莜麦粒炒到黄熟微焦,飘出香味,这就成了“一熟”。

二生二熟:将炒熟的麦粒磨成粉状,这就是“二生”。莜面粉从外观上看,除了颜色略暗外,和普通小麦磨成的面粉没有明显区别。莜面粉最特别的是,和面时不能用凉水,要用沸水。由于是沸水和面,所以这就成了“二熟”。

三生三熟:不管是鱼鱼还是窝窝,又成了生的了。接下来就是添水加柴,烧火猛蒸。当锅中白烟升腾,屋中弥漫着莜面特有的气味时,莜面蒸熟了。

“三生三熟”过后,莜面才可真正食用。莜麦是营养丰富的粮食作物,在禾谷类作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,且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,其组成也较平衡。莜麦营养丰富,耐饥抗寒,含糖分少,蛋白多,受到各类人群的喜爱。

纪录片《家乡的味道》第三季摄制组顶着寒风,将在总导演张晓东的带领下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。